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1集课程复讲 |
马央军学长 |
|
1、商场上要守信 这个时代的一些的似是而非的观念:“无奸不成商”,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” “无奸不成商”是错误的,他能骗得了一次、两次,他不可能长久的骗下去,所谓“日久见人心”。 纵使他骗到了生意,其实也折掉了自己的福分。 人与人要诚信,在政府、在商业、在任何的团体都应该取信于人,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。
2、事非宜,勿轻诺;苟轻诺,进退错。 对于小孩的要求,合理的我们才可以答应。 小孩有轻诺的现象,我们也要给予引导,给予教导。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;再来是答应别人的事,是不是符合比方说学校的规定,还是有没有符合法律的规定。 成人当中也决不能轻诺。急事还要缓办。当对方要找你帮忙,甚至于是跟你一起去做这件事,你也要考虑:第一个他的能力够不够,第二个自己的能力够不够,要看看这一件事情各方的缘分成不成熟。
3、凡道字,重且舒;勿急疾,勿模糊。 讲话要从小训练,多磨炼。讲话要“勿畏难”,多讲就熟练。讲话也要看我们的存心,最重要是能够利益他人。 讲话的声调,“勿急疾,勿模糊”。 声调要适中,不可以太大声,不可以太小声。“问起对,视勿移”,在 对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以示尊重。 我们与人交谈当中也要时时观照自己讲话有没有太快,不能拿自己的标准,要拿别人可以接受的标准。在接听上司的电话时,上司讲话的速度又太快,为防止出现没听清楚以致于没有办好事情,因此我们要挂掉以前先再给他复诵一遍,这样才会万无一失,我们一定要要谨慎对待。
4、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。 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来说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,一来是要拉拢你,二来要诋毁别人。只要有是非,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,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。所以要带动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,我们应该走出一个正确方向,要和气待人,多多包容。 “攻人之恶毋太严,当思其堪受”。 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,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。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,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样的过失,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。 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力量。在团体当中,只要我们能够不搞是非,能够尽心尽力做本分,不去做情绪之争,往往都可以对团体有一个端正的作用。
5、见人善,即思齐;纵去远,以渐跻。见人恶,即内省;有则改,无加警。 我们看到善的事情,要主动去学习,甚至于主动去帮忙。 什么是善?《弟子规》,就是一个标准。 《了凡四训》中提到:善有真有假,有是有非,有偏有正,有半有满,有大有小,有难有易,有端有曲。“命自我立,福自我求”。 蔡老师打醒朋友的事例 真善跟假善从哪里判断?从他的存心。一念自私自利,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;一念利益众人,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的,都要从他的存心去判断。第二个我们可以从“是”跟“非”去判断。第三个善还是非善,我们还要考虑到往后的影响性。 子贡赎回自己的同胞不要国家的钱,老百姓赞扬他好清高,孔夫子却认为这样做不恰当,这么做会有流弊问题。这个流弊就是往后会有不好的影响,可能就有人因为这样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。 子路跳到水里救起一个快要淹死的人,接受了那个人送的牛。一般的人觉得子路做了好事还牵着牛走,好像比子贡劣一等。孔子就跟子路说:你这样做是对的,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,因为他们都会体会到善有善报。 有偏有正。宰相吕文懿公看到喝醉酒躺在路中间的人绕道而行,结果没有多久,听到了一个讯息,就是这一个挡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汉被判了死刑。他存心仁厚是正,但是因为姑息了这一个醉汉,所以结果反而不好,这种情况叫正中偏。 有一次干旱,很多的人民就开始擅自抢这些员外的食物。他把家里面这些仆人组织起来,拿着棍子开始去处罚这一些抢劫的人。这些抢劫的人就有所畏惧,后来就没有再作乱。当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粮,之后却让这些乱民不敢造次。所以这个叫偏中正。 善也是有半有满。一个女士捐两文钱和捐几千两的事例。一对农夫老夫妇把他一生的积蓄统统捐出来,买了一台救护车投入救人的行列当中。 善也有大有小。卫仲达善与恶的记录比重的事例。只要你起心动念是恶是不善,阴间都有记录起来。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。 《了凡四训》把善归纳成十件事:第一件事“爱敬存心”。 第二个“敬重尊长”。 第三个“与人为善”。 “在成人的世界里面,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,人们会看你做什么”。 三国时名臣管宁治理的事情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